首页>>书评列表 >> 书评详细
下乡养儿
推荐人:天天向上
作 者:冯丽丽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推荐理由:一个恐惧上学的孩子,一对走投无路的父母,一段乡间生活,一位天降救星 一个引发中国父母与孩子共鸣的成长故事 一部中国版的《窗边的小豆豆》 看“菜鸟爸妈”如何让“弱孩子”变强大 从孩子身上,遇见更好的自己 本书曾于去年在《读库》节选发表,引发广泛争议,有人读后意犹未尽,有人读后怒不可遏 这是一本被无数父母誉为“无理论少空谈、有实效可借鉴”的最走心的育儿书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 诚挚分享 “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 作序推荐 《读库》主编张立宪 撰文推荐 周国平、熊培云、冉云飞、十年砍柴 倾力推荐
鲜花(0) 收藏(0)
孩子的童年不孤单
分享者:天天向上

       读库的开头一篇文章向来都很好读,这篇《下乡养儿》也不例外,标题就很吸引人,下乡——在我老家通常是指在县城工作的子女,周末带着孩子回乡下探望父母的说法,我本以为这篇文章讲的就在大城市工作的父母,把孩子送到老家抚养的故事。但是细细读来,才发现,这完全是两个年轻的父母为了一直恐惧上幼儿园的8岁女儿,放弃全职工作,从城里的家搬出来,租住到北京郊区的农村养孩儿的事。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多次想到,这对父母为什么这么惯着孩子,孩子做噩梦,不想睡觉,就陪着她玩,玩到2点,4点甚至到天明,以至于全家昼伏夜出,脱离了正常社会的作息。一段时间下来,妈妈已经情绪低落,很绝望。搁在普通的家庭,小孩不睡觉,大人可能会半哄半强制的方式让孩子睡觉,或许孩子哭闹一阵之后也便睡去,这样孩子就慢慢适应了大人的作息习惯。几乎所有的小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都会哭,若大人们狠狠心走了,一周下来,孩子可能就适应了。但是,孩子们是真的适应了吗?还是说这种强制永远的改变了他?

       作者夫妻两人都是安静的文字工作者,可以看出性格都是温文有礼,与世无争,文中也多次提及,夫妇中一人要回城去出版社拿校对的稿子,拿回来再一起看再送回去,两人也要兼顾着写作,这是一家生活来源,我也曾为出版社做过几年的校对,以中国的出版环境,稿酬是很微薄的(听说读库的很丰厚),所以他们在北京算是清贫的生活,但是清贫的标准是什么?坐着爸爸的嘟嘟车,锅碗瓢盆像赶马车一样把女人和娃跨过三环四环五环的城里拉到乡下,这家人觉得非常的自然,他们没有提到如何克服旁人的眼光,他们只因听说在乡下生活或许对孩子有好处。金钱与孩子的睡眠比,显得那么的没用。

       乡下的生活虽有新鲜空气,天然食材,鸡鸣狗叫这样的纯净,但也有文化人与乡里邻居相处的种种冲突,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的细致,但是并不累赘,其实更像是陪伴女儿乡下生活的一种日记体,也正因为这对父母对孩子的宽容,支持,爱,所以我们才有这样的文章看,也从这文章中看到我们自己,家长爱孩子的方式很多,但文中这个方式并不是所有父母可以做到的。男人们养家糊口,整年在外头挣钱,但是过年回家孩子却跟自己生疏了,至于孩子在学校有什么见闻,与小伙伴有什么瓜葛,自然都是错过了。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童年是最孤独的,大人们并不认真听他们讲话,认真听了也并不一定能明白,由监护人决定他们去哪里,吃什么,什么时候睡觉。我们有多少人打着养家糊口的旗帜,却忘记了赚钱养儿的真正意义。或许有人说这是国情,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赚钱是为了满足我们自身的欲望。

       读库经常让我读着读着就感叹,中国难得还有这样的文字,编辑和出版物,让我觉得这个浮躁世界中却依然幸存着宁静,老六老师曾表示过他并不太读小说,我非常认同,我甚至极端的想,小说只不过是作家通过自己琐碎的人生素材杜撰出来的故事。纪实的文体,真实的世界已经足够的精彩。小说更像是艺术品,而读库就像身边亲密而忠实的朋友。

评论列表我要评论
    暂无数据
版权所有© 2012 母亲读书运动网   浙ICP备18053775号-1   浙公安备33010602008996号
关于我们 | 意见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