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评列表 >> 书评详细
倾听孩子——操作&理论型
推荐人:吴心奕
作 者:惠芙乐
出版社:北京大学
推荐理由:倾听是一种从精神和情感上关怀孩子的重要方式,在游戏的笑声中倾听孩子。 通过倾听孩子来帮助孩子宣泄负面情绪、通过互相倾听来宣泄父母自身的负面情绪。
鲜花(0) 收藏(0)
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
分享者:吴心奕

       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特别是当孩子被情绪困扰的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难免也会情绪失控。为什么孩子的情绪会触发我们的情绪?我们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

       我们先来了解,为什么孩子的情绪会触发我们的情绪?

       【原因之一:缺乏对情绪的清晰认知。】
       小时候,我们在情感的表达方面,是非常天真的,我们不怕展示脆弱的一面,不会掩饰自己,不用防卫。我们会真实地表达恐惧、伤心、无助、失望、沮丧等脆弱的情感。
       然而,我们的某些情感的表达总是不被得到允许和认可(比如恐惧、难过和无助,因为那通常被视为软弱的表现,尤其是对男孩),我们于是学会了去压抑或否认这些情感,学会了必要的防卫和角色。否则就会被视为有问题、无能、或愚笨。或者,以单一的方式,如和指责混杂在一起的愤怒,去表现出来。
       比如,明明是害怕去山洞探险,却说没意思;因为被拒绝,感到失望和难过,表现出来的却是愤怒,或者假装无所谓。
       于是,我们渐渐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失去了连接,即我们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感受是什么,即使给了我们表达自己感受的权利时,可悲的是,我们却已经失去了这个能力。我们对于感觉的认知是混沌的,不清晰的。所有让我们不舒服的感觉,只会让我们感到莫名的烦恼和焦虑,然后以愤怒的情绪表达出来。因为愤怒很容易表现出来,让我们觉得有力量,有掌控力,虽然,深藏在愤怒反应背后的真实情绪其实是脆弱和无助。
       比如,当我们看到孩子光着脚在地板上走,而感到担心;当我们看到孩子成绩不佳,而感到失望;当我们试了很多方法,却依然无法改掉孩子吃手指的习惯,而感到无助;当我们看到孩子翻过高高的栏杆,跳到车来车往的马路上,而感到恐惧时,我们只会用一种情绪--愤怒来表达。
       因为我们对情绪的认知是不足的,所以,当孩子被情绪困扰的时候,我们同样地缺乏洞察能力,无法了解孩子的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不知道他在某个情形下,真实的感受是什么。所以,我们往往被表面的现象所困扰(打人、摔东西、要买玩具、不肯上幼儿园),试图通过惩罚、讲道理、指责、改变环境来解决问题。
       【原因之二:情绪被羞耻感所束缚。】
       通常,在我们幼小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常常得不到父母的倾听和接纳,当我们表现情绪化的时候,他们就会用各种方法(否定、指责、威胁、讲道理、转移注意力等等),去压抑孩子的情绪释放,“这算不了什么!”“这不值得你难过!”“勇敢点!你胆子太小了!”“来看看爸爸给你买了什么!”“乐乐上次把膝盖都摔破了,他都没哭!”“这事你应该去告诉老师呀!”“回你的房间哭去!”“小孩子多吃糖会蛀牙,还会让你长胖!”
       因此,我们的情绪的发展是不成熟的,情绪的表达往往和羞耻感捆绑在一起,每当我们表达愤怒,或者脆弱的情感(害怕、担心、无助等)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羞耻。
       我们讨厌“情绪化”这个特质,在生活中,我们会刻意压抑这一特质,或者,每次发完脾气之后,就会觉得自责,或者自我厌恶。
       而且,我们的羞耻感很容易被孩子的情绪所触发,当孩子表现情绪化的时候,就勾起了我们儿时的痛苦,我们就会感觉愤怒、心烦意乱,或沮丧,就会急于去制止或压抑孩子情绪的释放。这就是情绪的共生。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父母如何调适自己的情绪?
       【1. 培养觉察能力。】
       情绪的发展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知无觉——发完脾气了以后,也不知道自己刚才在生气。
       第二阶段:后知后觉——发完了脾气以后,才知道刚才自己很生气。
       第三阶段:当知当觉——当下知道自己在生气,但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的言行。
       第四阶段:先知先觉——在情绪起来的那一刻就能有所觉察,然后积极地处理它,从而避免对他人的伤害。
       通过练习,觉察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当愤怒情绪来的时候,我们可以:
       1) 暂时停止伤害性的语言(指责、抱怨、谩骂等)和行为(打人、摔东西、用力摔门等),
       2) 暂时停止头脑中那些让你愤怒的思维(“他总是和我作对!”“他总是自以为是!”“他只会给我惹麻烦!”),
       3) 闭上眼睛,深呼吸,不要有任何地抵触,静静地感受你的身体对情绪做出的反应,“我的心跳加速吗?肌肉发紧吗?呼吸很快吗?”
       4)如果可以,离开当时那个触发你愤怒情绪的人或场景。“妈妈现在很生气,没有办法帮助你,不过妈妈的情绪和你没有关系,我需要到另外一个房间呆几分钟,处理一下自己的情绪”有过几次的练习后,当愤怒情绪再一次光临的时候,你就能很快地觉察到。
       【2.学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任。】
       许多人认为,我们的情绪是外在的世界造成的,如果要改变我们的情绪,必须改变他人或他物。“是你让我生气了,所以你必须改变!”,“是孩子的无理取闹惹怒了我!”,“你只有这么做,我才能高兴!”,“他骂我是笨蛋,我当然会生气!”  
       其实,虽然我们的情绪和外在的客观经验有关,但其实,情绪的产生和责任都在于自己,因为所有的情绪都是出于你自己的期望(对自己、对他人、对情境)、自己的观点/看法、自己内心的需要。
       案例一:孩子要大人陪他玩。妈妈可能觉得很烦恼,因为她此刻需要的是休息,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放松身心,但是,她的观点告诉她,作为妈妈,她应该满足孩子的需要,去陪伴孩子。但是,奶奶可能觉得很开心,因为她需要被人需要,需要通过指导孩子游戏,体现自己的价值。(需要不同)
       案例二:孩子被老师骂成是笨蛋。如果孩子本身就缺乏信心,深信自己就是一个笨蛋,而且他深深厌恶自己的这个特质,那么,老师的话正好触痛了他,孩子会非常生气,或者难过;但是,如果孩子很自信,坚信自己聪明又能干,那么,孩子会不以为然,把老师的指责当成他错误地释放情绪的一种方式,因此既不会生气,也不会难过。(观念的不同)
       案例三:孩子下棋输了,找茬发脾气。如果你认为孩子是无理取闹,专门找你的麻烦,那么你可能会觉得非常愤怒。如果你认为,因为孩子信任你,所以希望你帮助他释放沮丧的情绪,那么你可能会非常欣喜。(观念的不同)
       案例四:看到客厅的地板上堆了一地的玩具,而你提醒了几次,孩子还置若罔闻,专心地看他的动画片。如果你内心期待,孩子每次都能认真听你讲话, 都能自己收拾玩具,那么你可能会非常生气,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期待,你可能就很平静。(期待的不同)
       案例五:拿到90分的卷子。一个孩子高兴,因为他期望自己能及格,父母也是如此,因此他心里想:“这个成绩太好了!”另一个孩子悲伤,因为他期望自己能拿满分,因此他心里想:“这个成绩太差了!”(期待的不同)
       所以,同样的事情,因为人们的期待/愿望不同,对此的观点/看法不同,内在的需要不同,会引起完全不同的情绪。
       这意味着,当不良情绪发生的时候,我们无须去改变他人或他物,无须要求别人为我们的情绪承担责任,情绪只是提醒我们,要我们去关注自己的内在,去审视自己的期望是否合理、观点是否正确,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与对方的直接沟通,来尽力满足自己的需要。
       比如,孩子下棋输了,找茬发脾气。我们好言相劝都不管用,终于忍不住怒火中烧。这时,我们需要反省一下,在这件事情上,自己的期望(孩子遇到挫折能妥善处理自己失望的情绪,不冲别人发脾气)和观点(孩子不可以发脾气,如果允许孩子发脾气,就会养成乱发脾气的坏习惯)。这时,我们会发现,对于5岁的孩子,这个期望太高了,而我们的观点也站不住脚。
       再比如,我们累了一天,回家想看一会儿电视休息一下,孩子过来缠着要你帮他做这个、做那个,还抢你的遥控器换台,你不同意他就大哭,结果你也火了。这时,你可以关注一下自己的愿望(独处10分钟)和需要(休息、放松),通过与孩子沟通(“妈妈陪你玩10分钟,然后妈妈需要安静地休息10分钟,可以吗?”或者,“妈妈需要休息10分钟,然后再来陪你玩,你可以等我吗?”),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兼顾对方的需要。
       【3. 及时与孩子沟通。】
  当我们被愤怒情绪困扰的时候,难免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说出一些伤人的话,孩子不会认为这是父母的问题,他们通常会把这些归咎到自己的责任,认为自己有问题、一无是处,如果这些事后不予处理,就会对孩子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所以,当双方平静下来之后,你可以:
       1) 真诚地向孩子道歉。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已经对孩子造成伤害的时候,就应该正式向孩子道歉,而不是通过非正式的方式,比如,事后对他特别好,送他礼物等。
       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不会失去孩子对你的信任和尊重,相反,因为你勇于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孩子会更加尊重和信任你。 
       比如,“每次因为你的失误,我不得不做更多家务的时候,比如看到你不小心把饭菜弄撒,把洗脚水打翻的时候,妈妈就会控制不住地冲你发脾气,妈妈这样做是不对的,妈妈向你道歉”
       2)倾听自己,分析当时你真实的情绪,以及情绪背后,你的期望(愿望)、观点(看法)和需要。
       每一次冲突,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良好的契机,通过自我分析,可以帮助你和孩子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和对方,培养对于内在世界的洞察力,建立对于内在世界的秩序感。
       比如,“我今天大扫除,特别累,很想好好休息一下,看到孩子把洗脚水打翻,想到还要擦地板收拾,我觉得特别烦恼。我希望孩子能像大人一样,做事情没有任何失误,我现在知道,这个期望根本不合理,小孩子正在学习做事,失误是难免的,小孩子正是通过不断地失误,才慢慢学会各种本领的。所以,孩子没有做错,是我的期望太高了。”
       3)帮助孩子分析,他当时的情绪,以及情绪背后的愿望、观点和需要。
       当孩子的情绪平稳后,你可以带着好奇和关爱,而不是评判和指责,和孩子聊聊,努力去理解他的真实感受(比如,失去心爱玩具的难过心情、对新环境的恐惧、对自己的失望、对疾病的担心、遇到困难时的无助感)、他的期待(得到玩具、现在就吃蛋糕、不上幼儿园、妈妈能陪自己玩、老师能表扬自己)、他的观点(吃了蛋糕不会影响吃饭、妈妈不喜欢我、幼儿园没意思),以及他的需要(自由、自主、玩耍、尊重、陪伴、接纳等)。
评论列表我要评论
    暂无数据
版权所有© 2012 母亲读书运动网   浙ICP备18053775号-1   浙公安备33010602008996号
关于我们 | 意见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