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
注册
关于我们
|
积分管理
|
帮助中心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图书
书评
案例
首 页
核心图书
宝宝图书
妈妈成长图书
妈妈推荐图书
书评案例
在线读书会
首页>>
书评列表
>> 书评详细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林怡的智慧教养经
推荐人:
林怡
作 者:
林怡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推荐理由: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林怡的智慧教养经》包含林怡20年的教子经验和110多个亲子案例,帮妈妈们理解孩子的个性和成长规律,更为她们解除育儿的不安和忧虑。疲倦时读一读,就可以重获信心和力量。
鲜花(1)
收藏(1)
3岁前的记忆去了哪里?
分享者:
林怡
3岁前的记忆去了哪里?
谈到3岁前的记忆,我特别想提到曾经困扰我多年的一个梦。这个梦可能让人感觉有些沉重,读起来不是那么轻松。但是,这是我亲身的体验,对我来说,它比其他的案例更有说服力。于是,斟酌再三,我还是决定从众多的案例里选取我的这个梦与爸爸妈妈们分享。
从记事起,我就时常被一个噩梦所困扰。奇怪的是,每次做这个梦,梦的细节总是惊人的一致,就像一个高质量的电影拷贝。梦境真实而清晰,这使我感受到的恐惧更加深刻而真切。这个梦总是从一个黑暗的管道开始。管道不大不小,刚好能容下我的身子,但又卡不住我。周边没有任何依托物或者可供抓握的东西,于是,带着极度的恐惧与无助感,我头朝下坠落……坠落……我多么渴盼有什么东西挡我一下,让这种坠落停止。但是,没有。坠落带来的恐惧是那么的深切,以致我感觉那条暗黑的管道很深,深得没有尽头。在坠落的同时,隐隐约约,我能听到一些含混的声音。这些声音增添了更多恐怖的意味。接着,我看到一个如豆的光源,就如我小时候见到的煤油灯的小火苗,在我眼前摇曳。这个黄色的光源显得有些浑浊,看得不是太真切,但是轮廓还算分明。它也是我恐惧的源头之一。我紧盯着这个光源,在极度恐惧中醒来。醒来后,那种恐惧的感觉依然真实,仿佛这一切还在发生中。
这个噩梦困扰了我很多年,总在我状态不太好,感觉比较疲惫的时候袭来。某天,我突发奇想,脑子里冒出一个念头——莫非这就是我出生时的记忆?奇怪的是,当我如此去认知这个噩梦之后,它便奇迹般的遁去了。很多年过去了,这个梦再也不曾搅扰我的睡眠。
因为这个梦,我特意咨询了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他认为我的推测可能是真实的,只是无法证实。尽管无法证实我的猜测,但是这个梦境的很多要素跟我出生时的情景还是非常吻合的。我情愿相信它的真实性。其一,我出生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刻,房间里点着煤油灯。煤油灯的火苗与梦中的光源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其二,黑暗而正好包裹我身体的管道,与产道疑似。其三,头朝下坠落,与婴儿出生时情景吻合。其四,婴儿在母体内听到外面的声音都有些含混不清。其五,婴儿降生时离开熟悉的母体,那种感觉,我相信应该是恐怖的,否则,婴儿出母体那一刻,一定会笑,而不是啼哭。
在琛琛降生的那一刻,我对婴儿的这种恐惧有了深刻的体认。产道的挤压带来的不舒适感,离开母体进入一个陌生环境导致的不适应,产妇因为疼痛而引发的呻吟或喊叫的声音,医生护士们紧张的交流,各种医用器械发出的声响……这一切都可能成为婴儿恐惧的原因。认识到这点,进入产房后,我便开始调整自己——深呼吸,想象即将出生的孩子的俊俏模样,以及出生后母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告诉自己“这种感觉还好”,试着去体验即将成为母亲的幸福感觉……我这些下意识的做法,实际上相当于自我催眠。这是缓解疼痛的最好绝招。从阵痛开始,一直到琛琛顺利降生,我没有呻吟,更没有喊叫。我不想吓着我的孩子。也因此,在我的记忆里,生孩子是比较轻松并能带给人幸福感觉的事情。我想,我这样做,大概也能让我的孩子在出生那一刻少一些恐惧,多一些美好的记忆吧。
我那个坠落的梦困扰我多年,也直接引发了我关于3岁前记忆的思考,并对我养育自己的孩子产生了更多积极的意义。当然,这些年,我也在时刻留意相关的研究成果。
事实上,“人类3岁前的记忆究竟去了哪里”这个问题早已引起众多心理学家的思考。国内外不少心理学家都做过类似的实验:请参与实验的人员回忆3岁前的经历。结果,无人能回忆起1岁内发生的一切,能回忆起1-2岁内发生的事情的也顶多千里挑一二,大多数人只能回忆起3-4岁之间发生的事情,甚至有的人连8岁前的记忆都丢失了。
尽管心理学家们的实验表明,很少有人能回忆起3岁前的经历。但是,仍然有人宣称他们能够准确回忆起3岁前的某些经历。
加拿大安大略省汉密尔顿交响乐团指挥博利顿·布罗特初次登台,就可以不看乐谱指挥乐队。那些旋律不断地浮现在他的脑海,仿佛旧时相识。有一次,在他母亲演奏大提琴的时候,汉密尔顿向她倾诉了内心的困惑。于是,母亲很感兴趣的询问详情,这才发现,他初次指挥的竟然是母亲怀孕时经常演奏的曲目。钢琴家阿尔特·鲁宾斯坦,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等也都有过相同的体验。
法国女作家尚达尔·莎娃芙的经历更加传奇。她在二战的一次轰炸中降生,一降生就成了孤儿,后来被人收养。奇怪的是,从8 岁开始,每隔两三年,他就会对养母说:“你不是我亲生母亲,你跟我母亲完全不一样。”“我从死神那里来,我被杀害过,见过死神。”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她曾梦见过生母去世前的情景,而梦中的情景是她许多年后才获知的事实。尚达尔·莎娃芙感叹:“在我降生前,这种爱的种子已播种在我的潜意识、肉体与记忆之中。”
正如我那个关于坠落的梦一样,上述的案例也带有比较强烈的个人色彩。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很难确认。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成果或许可以为解释3岁前的记忆去了哪里提供佐证。在给癫痫患者手术时,加拿大科学家潘菲尔德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在病人保持清醒的条件下,用微电刺激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结果发现当刺激某些部位时,病人会出现听觉、视觉幻象。比如,有的病人声称听到了某个乐曲,有的病人则声称看到了某种景象。他们把这些描绘得活灵活现,仿佛就发生在当下。事后调查发现,这些幻象居然就是他们3岁前的经历。除了给人类大脑这种特殊的刺激会出现这些现象之外,当人被催眠时,他们也能准确地回忆起3岁前发生的事情,甚至还会有3岁前一些幼稚的举动出现。
由此可见,3岁前的记忆并没有真正丢失,它们依然存留在我们脑海深处,以某种我们不知情的方式在隐藏着。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分为旧皮质和新皮质。旧皮质在婴儿出生后6个月就已经形成,它是记忆的储藏库,主要用来装载潜意识。新皮质在出生后逐渐增长,用来装载人类的显意识。人类之所以“丢失”3岁前的记忆,产生“幼年健忘”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识记的材料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后发育的脑区抑制了先发育的脑区,使人类无法回忆起更早发生的事情。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人类婴儿时期,语言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无法用语言描述那些经历,只能通过潜意识与这些记忆发生联系。所以,3岁前那些看起来被“丢失”了的记忆才会进入我们的梦乡。
这些年,我也接触到一些孩子,发现他们能够准确的回忆起3岁前的经历。不过,他们在回忆起“小时候”的经历时的表现可能不太一样。
记得会所有个小会员,经常由小姨带来上课。有一次,他的小姨特别兴奋的告诉我这样一件事:小男孩1岁半的时候,小姨带他出去玩。有人为了逗孩子开心,即兴玩起了一个游戏——从地上捡起一片枯树叶,在两只手里倒腾几下,然后藏在某只手的手心里,让小男孩猜树叶在哪只手里。小男孩看着人家玩这个游戏,似乎没有理解这个游戏的规则,也没有对游戏显现出特别的兴趣。大家觉得无趣,也就放弃了这个游戏。但是,时隔一年半,就在小男孩快3岁的时候,某一天,看到满地的落叶,小家伙居然从地上捡起一片树叶,玩起了他1年多前看人家玩过的游戏。更有趣的是,因为他的手太小,每次倒腾完,那片树叶总是露了一大截在外面。可他一点都不在乎,完全沉浸在这个游戏里,享受逗人玩的乐趣。而且,当询问他为什么玩这个游戏时,这个孩子无法用语言表达他曾经玩过这个游戏,他只是莫名其妙就玩起了这样一个游戏。可见,他对这个游戏的记忆是以画面的形式而不是语言的形式呈现的。
记得琛琛1岁半的时候,有一次跟着奶奶出去玩,曾看到一辆卡车翻到沟里。过了很久之后,当我带他再到那个地方玩时,他竟然很兴奋的告诉我:“妈妈,我昨天在这里看到一辆卡车翻沟里了。”他混淆了时间,却清楚的记得那个场面。如果没有故地重游,不是那个场所触发了他的记忆,也许他一辈子都不会再提起这个事情呢。并且,倘若他语言能力发展的不够好,即便他事后记忆被触发,也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这一切,我可能就会自以为是的判定他把3岁前的记忆弄丢了。
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如果我们接他回家的路上问他学了什么,吃了什么,他往往回答“不知道”。于是,有的爸爸妈妈就会因此很焦虑,生怕孩子融入不了幼儿园的生活,或者学习能力有问题等等。但是,如果不给孩子压力,当遇到某个恰当的场景时,孩子的记忆却很可能被触发,于是,他所谓“不知道”的结论就会被他自己的表现所推翻——他可能突然念起在幼儿园学的某首儿歌,做老师教会的某个动作,甚至开始描述他在幼儿园的经历。于是,他那些看似弄丢了的记忆经由某些画面触发,就会奇迹般的在他脑海里重现。
因为我们很难回忆起3岁前发生的一切,很多人就误以为在孩子3岁前发生的一切对他不会产生影响,或者影响甚微,抑或这种影响会随着时光的推移而消除。因为这种认识,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不太注意我们的行为,结果就会无意间对孩子产生影响,带给孩子很多负面的东西。直到某一天,这些影响在孩子身上呈现出来,我们才想起要去解决问题,并把问题归咎于孩子,此时,我们需要付出的努力就大多了,效果也差多了。殊不知,问题的根源在我们身上,我们对孩子的影响,从他一出生就已经开始了。
我不否认,时光确实可以冲淡一切。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孩子经历的某些刺激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冲淡,它对其产生的影响可能延续多年,甚至伴随孩子终生。除非我们通过某些方式去干预,才能帮助他更快的摆脱这种影响。因此,如果我们期待时光去冲淡一切,带着这种侥幸心理去养育我们的孩子,我们无意间的某些行为带给孩子的伤害也许是深重的。
脑科学以及心理学的研究表明,3岁前无法用语言再现的记忆储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一旦遇到合适的情景,它们就会活跃起来,发挥作用。或许我们都有过以下的体验:当不知道该怎样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跟着感觉走,而且我们跟着感觉走常常走两个极端,要么走得很正确,要么总陷入同样的困境。这个跟着感觉走的过程其实就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也有的时候,我们下意识去做了某些事情,这也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梦常常是潜意识与我们发生连接的通道,因此,试着去分析我们自己或者孩子的梦,往往能带给我们一些被忽略的信息,帮助我们及孩子更好的成长。
迄今为止,现代科学还无法完美的解释记忆运作的机制,但是,3岁前经历的一切不会白白浪费,它们会以某种方式在我们心灵深处刻下印痕,通过潜意识发挥作用。潜意识不辨好坏,对那些带有感情色彩的东西特别青睐。因此,给孩子一些美好的、奇妙的记忆,就相当于给潜意识正面的积极的养分,它们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然,一些负面的记忆未必都是不好的。某些负面的记忆也会触发我们心灵深处的某些东西,最终转化成正面的能量。很多艺术家都得益于他们童年的创伤经历就源于此。
需要申辩的是,我并不主张给孩子童年创伤,来换取这种正面能量。毕竟,绝大多数人经历的童年创伤带给他们的害处远比益处多。要从中获得益处,需要当事人有良好的自我觉察能力,而这种能力能否获得,取决于当事人是否有这种心理动机,以及是否有合适的机缘触发这种动机,在动机触发后,还需要寻找到恰当的方式去提升其自我觉察能力。甚至,当事人可能还需要获得一些专业的帮助,才可以达成这个目标。一句话,创伤转化成正面能量,终究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了解了3岁前记忆的去向与作用,我们就可以调整育儿的重心,尽可能营造一个温暖而充满爱的环境,带给孩子更多快乐的记忆,使家成为孩子心灵成长的沃土。有了这样一片沃土,很多问题我们自然无需纠结,而育儿这件事也变得简单、轻松,充满魅力。
当然,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孩子在3岁前就不小心经受了一些创伤经历,我们也无需过于焦虑。放下它,淡看它,重新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而充满爱的环境,他自然就会从这个环境中获得療愈的能量。
评论列表
我要评论
暂无数据
最新书评
在爱的森林里
青岛烁妈
2014-7-10 11:09:22
看见
天天向上
2014-5-20 11:38:12
优美感人
天天向上
2014-5-21 9:14:11
温柔一点,生活会更加美好
天天向上
2014-5-21 9:27:07
孩子的童年不孤单
天天向上
2014-5-22 9:37:18
幸福的搬运工
牛爸
2014-5-23 14:37:55
开心,来跳舞吧;不开心,来跳舞吧
小笼包
2014-5-19 14:00:56
一段长长的梦想阶梯
小燕子
2014-5-19 13:58:20
你喜欢不如我喜欢
丑小鸭
2014-5-19 13:56:34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如如妈妈
2014-5-19 13:55:15
浏览历史
全部清除
3岁前的记忆去了哪里?
3岁前的记忆去了哪里?
版权所有© 2012 母亲读书运动网
浙ICP备18053775号-1
浙公安备33010602008996号
关于我们
|
意见反馈
|
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
马上注册
用户评论